目前分類:理財相關~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很多人都有買零股的經驗,有人覺得麻煩,但是長期零股投資卻能夠有不錯的投資報酬率,趁年輕採「零股投資術」,應可輕鬆享受退休。

用「零股投資術」規劃退休生活

人聲鼎沸的證券商營業大廳裡,在食品公司上班的劉慧雯,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到這裡看一下今天股市的成交狀況,號子裡面投資人高談闊論地在談論政治、經濟等話題,她心想:這些投資人因為自己買了股票,所以,對於可能會影響股市變化的話題,也都相當注意,這也是件不錯的事。

用「零股投資術」規劃退休生活

不過,她到號子的主要目的是想買零股。自從 6年前,她在一次偶然機會裡,接受到「零股投資」的觀念後,她每個月會將當月薪水剩下來的錢,拿去買零股,慧雯說:「我只買台塑,因為王永慶是經營之神,他的股票配股、配息都不錯,買來投資一定不會賠錢,而且投資報酬率會比把錢放在銀行定存還要好。」

6 年以來,她每個月底都會到號子買零股,有時候買4000元、有時候買 3000元,「最差的一次,我只買了 800多元的20 股台塑零股,因為那個月錢花得比較凶,月底沒剩多少錢,我還記得,營業員拿到我的委買單時差點笑出來。」可是,這6 年下來,慧雯手上的台塑股票加計配股配息之後,已經有 7.5 張 (7500股 )了,這期間投入的總成本約 21.6萬元,但是,現在台塑股價已經站上50 元,她手中的台塑股票已經價值37.5萬元,投資報酬率 73%,「這比放在銀行擺定存好太多了!」她高興的表示。


1 杯咖啡買下王永慶

一家上市公司的財務陳姓主管表示:「我其實也是用零股投資來累積未來退休財富的。」他表示,為了給自己有個優渥的退休生活,他每個月提撥 5000元去買中鋼的零股,「到現在已經 15年了,我現在的帳戶裡已經有500 張中鋼股票,這15年總投入的成本約 90萬元,可是,現在這些股票的帳面價值已經有 1500萬元,投資報酬率達 16倍!」他說:「我預計再作10 年就要退休了,到時候,這些零股投資的收益,將是退休金的重要來源之一,我應該可以過著不錯的退休生活。」


大家都知道買賣股票是最全民化、最簡單容易致富的理財方法,但一張股票動輒數萬元,卻不是一般人隨時買得起的。以台塑為例,現在 1張股票需要5 萬元左右( 以 2006年底的行情計算 ),若每月只剩5000 元的資金,需存10 個月才能買1張,因此,對一般民眾而言,投資股票並非一件隨時可做的事情,股市對市井小民而言,仍有一段距離。

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點,在一般證券市場交易股票,其最小單位是「張」, 1張= 1000 股,一張股票也許一下子買不起,但1 股呢?台塑1股只要 50元,省下一杯咖啡就可當台塑的股東了。


長線配股配息是主要目的

於是,您可以隨時買賣,不用累積到一定的資金才進場買 1張股票,這個月剩5000 元可買100 股台塑,剩3000元可買 100股中鋼,從此股市和您息息相關,您會開始留意影響股市的一些因素,是進軍投資領域最好的學習場所。


買績優零股來投資,當然是想要獲利,不過,投資的時間必須拉長才會有績效,所以,用買零股儲存退休金的概念來看,會是一個很健康的投資方向。但是,有些重點還是必須注意的。

以購買績優股方式累積退休金,首重配股、配息能力 ,若20年前買台塑,至今約賺 10倍左右,可相當有效的對抗通貨膨脹,累積財富。雖可偶而短線進出,賺取差價,但在除權前,應再買回參與除權,因為,長線的配股配息才是您的目的,否則易陷入股價迷思,而追高殺低。


年輕重配股 年老重配息

年輕時宜選擇配股能力較高的股票,若配股票 1元,則您原本手上有1000 股,就會變成1100股,假設股價維持不變的情況下,相當有 10%的報酬率。退休後,首重穩健報酬,此時宜選配息能力較高的股票,亦即直接配現金給您,作為生活費用,原來所擁有的股票繼續保留,每年皆可有一次的現金收入,要出國旅遊或有一筆資金須支出時,才賣出股票,是相當好的退休理財方式之一。

近 2年台灣股市已從以前重視配股改為重視配息,可避免企業股本過度膨漲而侵蝕獲利能力。

台塑 95年配股0.3 元,配息4.1元,亦即若擁有 1000股台塑,可配發30 股股票股利和4100 元的現金股息,除權前一天股價49.05元,光配息的部分,就有 8%報酬率。中鋼95 年配股 0.35 元,配息3.75元,亦即每 1000股配 35股股票股利和配發3750 元現金股息,除權前一天股價31.1元,配息部分就有 12%報酬率,是退休後還可繼續讓錢賺錢的好方法。


零股投資的 2個訣竅

不過,投資零股還是有 2個訣竅必須要注意的。

訣竅 1 零股想變換現金時,不是只能將零股賣出,反而可從零股市場買進,湊齊 1張後,在集中市場賣出。

訣竅 2 每年 4~6月是股東會旺季,只要持有 1張以上的股票,就可領取股東紀念品,此時可從零股市場買進,將自己的持股湊成 1張,賺取贈品

blu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錢-
賺錢:工作收入、理財收入
用錢:生活支出、理財支出
存錢:緊急預備金、投資、資產
借錢:負債、貸款
省錢:節稅計劃
護錢:保險、信託

※3.2.1法則
3分-支付生活所需
2分-儲蓄與投資
1分-充實投資自己,爭取收入面的向上躍進

※理財藍圖與目標
專案名稱 | 目的或夢想 | 資產組合/作法 | 財富目標 | 預計達成年限

blu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其實,你沒有你想像的那麼會理財。研究理財習慣的「行為投資學」愈來愈熱門,點出許多人們經常忽略、又阻礙致富的盲點。
理財、投資,應該是件理性的事。但是許多財務、投資專家與心理學家的研究卻發現,人們常常不自覺地跟自己的錢過不去!
研究這些理財習慣的行為投資學(behavior finance)愈來愈熱門,也點出許多人們忽略、卻足以妨礙致富的盲點:
1.風險性資產偏低
提倡理財教育的花旗銀行與法國Insead管理學院合作的調查發現,許多年輕人知道長期而言,時間、複利的威力可以增加投資報酬、降低風險,但當下卻因為怕損失,不敢輕易把資產投資在風險與報酬都較高的標的。
例如,如果有一盤丟銅板賭局,擲出正面可以贏兩百元,擲出反面則輸一百元。以機率計算,參加賭局的人平均每局可以贏五十元,幾乎穩賺不賠。
但是台灣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卻平均要可以連擲六十四次,確保必是穩賺不賠,才敢參加賭局。
相比之下,超過五成的香港人只要可以擲一次,新加坡人只要可以連續丟十三次,就會冒險嘗試。

2.你沒有想像中的會存錢,強迫儲蓄效果大
學界著名的《經濟研究季刊》刊登一篇報告,讓銀行客戶選擇要固定在每個月的哪一天把固定金額的錢存入儲蓄帳戶,還是隨時要存多少都可以。
一年後發現,這些選擇強迫儲蓄計劃的人所存到的錢,比自己決定儲蓄時間與金額的人,多存到八一%的財富。

3.你的卡奴指數比你想像的高
行銷學者普烈雷克與賽門斯特針對麻省理工學院的企管碩士班學生進行一項實驗,問他們願意用現金還是信用卡、分別以多少錢購買NBA籃球賽的門票。
結果發現,傾向付現的人只願意用二八.五美元購買門票;願意用信用卡的人卻願意花費六○.六元。兩相比較,信用卡使人多花了一一三%的消費金額。
顯然,理財顧問們要大家剪卡或出門只帶現金、不帶信用卡,不是沒有道理。

4.購買過多耐久財
Insead管理學院的教授華頓布洛克等人在香港進行一項實驗,要七十二名消費者在五個星期內記錄所有的消費行為,包括花了多少錢、購買哪些東西、用什麼方法支付,以及這是炫耀性消費還是必需品。
結果發現,在這總計兩千多件消費中,受試者在購買炫耀性與非必要性商品時會即時、或盡快付清;但在購買耐久的必需品時,卻容易用信用卡或申請貸款。
因為他們認為耐久財可以使用很久,值得先買下再慢慢付清,而容易淪入貸款陷阱。

5.花錢時,想想比例原則
大家都認為,賺愈多錢時,消費佔總收入的比例會下降,存下更高比例的薪資。
但實際上,很多人不知道,自己這麼想,卻不見得這麼做。
《消費者研究期刊》刊登一項研究,問大家如果收入是九千元港幣,分別願意花多少錢在飲食、娛樂與購物。接著再問,如果收入是五百元與十六.二萬元,又分別願意花多少錢在上述消費。
結果發現,收入愈高,薪水用於消費的比例愈高。人們只注意到名目薪水的提升,可以花更多錢,卻沒有去計算,薪水中用於每一項消費的比例為何。

6.過度自信
摩根富林明資產管理在一項財富趨勢研討會中,也提出不少人們在投資方面的盲點。
例如,人們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與見識,認為自己比較會選股、操盤,結果反而頻繁地轉手買賣股票、並且傾向投資高風險股票或投資過度集中。
同樣的是,瑞典的研究調查發現,有高達八一%的創業者認為,他們的生意一定會成功。

7.不願面對錯誤
摩根富林明統計指出,有八成的投資人在需要現金時,會選擇賣掉已經賺錢的股票,留下賠錢的投資。
但是企業經營時,卻往往會留下有利潤的部門,結束虧損的業務,未來才能繼續產生收益。
所以散戶們應該重新思考投資哲學,不要再不願認賠殺出、抱著慘跌的基金或股票,期待它有一天會回春。

8.用不相關的資訊來做投資決策
貝萊德證券投顧董事長張凌雲發現,人們常受制過去的經驗或想法,而用偏誤的資訊來分析未來與決定投資相關事宜。
例如,不少人擔心美國景氣走緩,而不敢投資美國股票。但近幾年的經驗顯示,股價的走勢跟企業獲利的關聯較大,不管美國景氣如何,許多美國企業都在新興市場賺了大錢。
如果執著於以往的舊觀念,就會與財富擦身而過。

9.羊群效應
摩根富林明的財富報告還指出,不少散戶都有相同的毛病,放棄基本面而隨波逐流。結果,常常買在高點、賣在低點。
例如,在歐元剛上路那一段時間,不少投資人都盲從買入歐元、歐洲基金,結果歐元一上路,匯率就不斷下滑,當年,歐洲基金最後也多半以賠錢收場。
同樣的是前年日股大漲,結果許多投資人在去年搶進。沒想到,去年日本反而是亞洲漲幅最小的股市之一。

10.說得一口好財
匯豐中華投信基金經理人黃時彥指出,投資最重要的就是要採取行動。
他發現不少人勤於吸收、學習財經與理財相關資訊,也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投資在哪些市場,卻因為忙碌、行情前景不確定或害怕風險,遲遲不敢出手,錯失不少財富。
要克服這種盲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定期定額,強迫投資。
甚至,更積極的方法是,在每年的第二季與第三季都選一天購買看好的市場基金。因為根據統計,每年的第二季與第三季,許多市場多半都會出現盤整,是投入的好時機。

blu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